北大经院学者 | 王大树: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优化营商环境

日期:2024-03-04 12:34 | 人气:

原创 王大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文 | 王大树

编者按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大树教授做客北京市委讲师团,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优化营商环境”为题,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宣讲。王大树从经济循环的由来、国内大循环的必然性、南北营商环境的差距、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五个方面出发,深入解读了“‘双循环’与营商环境”的主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议》的核心要义是三个“新”:一是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二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是最精彩的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以,我们“十四五”时期的行动纲领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中国经济循环的由来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既是对我国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我国客观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我们主动推进的中长期经济格局再定位,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20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理论成果的提出,有着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使新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的基础上,10月26至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建议》最终明确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总而言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长远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敏锐洞察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作出的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重大抉择。

(二)经济循环的理论发展和转变

1.从封闭内循环到“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相对比较封闭的内循环体系,基本表现为外贸很少,主要国际市场是是和苏联以及东欧集团。后来,这一部分外贸也因为和苏联、东欧集团的矛盾而中止。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提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战略。“两头在外”,就是指原材料在国外,市场也在外国,现在想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当时来讲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存在缺乏某些原材料的问题,如羊毛、棉花、钢材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果断实行“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就是在国外购买原材料、在国内加工再卖到国外去。我国就是这样一点点发展成世界工厂的。此后,我们就把“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进一步定义为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因为原材料在外、市场也在外,所以主要工厂自然就布局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等入海口。

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之后的下一个关键节点,就是2001年。这一年,我国加入了WTO,利用当时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国际产业分工加快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有利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01至2008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平均增加幅度在20%以上,同时进口也增长很快。我国以国际大循环来带动内循环,以开放来促改革,改变了世界经济版图: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大国;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的影响

原材料来自国际市场,产品又出口到国际市场,再加上航海运输这一最具优势的运输条件,我们的工厂、企业布局必然是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可以说,东部沿海地区占了“地利”,并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发达。

由上图可见,东部沿海地区的GDP占全国比重,在1978年时约为40%,随后逐年稳定提高,并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外贸的快速增长而达到近60%。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对进出口的需求有所减缓。因此,这一数值也开始下降。同时,我们对比四组数据也可以发现“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所造成的东中西部差距。

3.南北经济开始出现差距

从2007至2008年开始,我国经济格局发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东中西部的整体差距有所缩小、南北地区的差距开始扩大。

由上图可见,从2008年开始,南方地区的GDP占全国比重从55%左右持续增长。2018年,南方地区的GDP占全国比重超过了60%,北方地区的GDP占全国比重则降到了40%以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基本上是各占一半的。那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很大的。相对于东中西部差距而言,南北方地区差距的根本原因是,南方地区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占了“人和”。

由上图可见,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对进出口需求的减缓,我国经济增长开始由以国际大循环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进而南北方地区的人均GDP差距出现了反转。

由上图可见,在2019年各省市GDP及增速的数据对比中,排名相对靠前的大多都是南方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福建、湖南、上海等,北方地区仅有山东和河南两个人口大省位列前位。

如果从城市的相关数据来看,1978年位列GDP增速前20高的城市中,北方地区的就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鞍山、大庆、唐山、长春、烟台。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相应排名中,位列前10的北方地区城市仅有北京一个。

由上图可见,对比南方地区前十大城市的GDP与北方地区前十大城市的GDP,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表中南方地区城市的数值几乎都是对应名次北方地区城市的2倍左右。南方地区城市全面超过北方地区城市是我们原先未曾想到的,这也是因为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受限以后,我们开始转变为以内需为主。

南北差距还体现在,现在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都市圈中,9个都分布在南方地区,包括上海大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广佛肇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都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北方地区只有北京都市圈。

由上图可见,在四大城市群分布上,南北差距也比较明显。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经济格局。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必然性

(一)必要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必然性,首先体现在“双循环”的必然性,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中国制造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与绝大多数经济体共享一条产业链的外循环路径,融入了国际分工。以前的国际大循环实际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因为很多要素是通过外循环来获得的,如外汇、技术、人才等。当时,我们在产业链的一些环节上,只利用劳动力优势在中低端上发展。通过外循环来解决产业链的一些环节,就会造成产业链过长过细,过于复杂、过于脆弱,其中有些关键产品是我们当时按照比较经济优势原则就放弃了的。现在看来,我们不能图省事,不顾风险。所以,发展中国制造,要求我们建立比较完整的国内产业链。

2.塑造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理性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以往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客观上依赖于外部环境出现有利变化,具有明显的外生性。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从原来的追赶者、学习者逐渐向并跑者甚至某些领域的领跑者转变,竞争力、影响力和塑造力不断提升。相应的是,我们只有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争取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及在畅通“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加快推动构建和完善更加公平、互利共赢的规则体系,我们才能提升国家在国际规则上的话语权和制定权,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3.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大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由上图可见,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就是“(出口+进口)/GDP”,从80年代的30%左右逐渐增加,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开始大幅度增长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到2019降为35%左右。相较于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这代表市场过多依赖于外需,风险也较高。因此,作为大国,我国经济也必须以内需为主。

(二)可能性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广阔,经济上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市场大、生产能力强。我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地貌丰富,农业上基本什么产品都能生产。更重要的是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其中229种工业品产值居世界第一,且若干领域已向中高端迈进,有的领域甚至在高端上与欧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同时,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中等收入国家的身份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这表明我们的发展潜力、市场潜力还很巨大。

(三)新发展格局的特点

1.以内循环为主循环

“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主要是和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直接有关——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五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消灭了贫穷。

2.以创新为牵引动力

我们以前的经济发展靠的是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国际大循环,采取追赶战略,加大劳动力投入。其产业必然是有瓶颈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靠投资驱动,特别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建公路、建铁路,投资能源。同时期的制造业主要以模仿为主,创新则以“微创新”为主。在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模仿的空间了,必须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3.以“新协调”为内在要求

相较于过去的协调理念,我们提出了包括产业链协调在内的“新协调”。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是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的道路,这一追赶过程势必缺少一些环节,如一些关键供应链的短缺等。因此,我们必须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

4.以“新共享”为目的

过去,我们重点讲的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底线式共享,并在消灭贫困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全面小康。现在,我们提出的“新共享”是要求更高的共享,要重点关注共享发展机会,扭转东中西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及“一江北水向南流”的南北差距趋势,实现均衡的“双循环”。

5.以“新开放”为特点

过去,我们的开放主要是市场开发为主,以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提出的“新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是规则的开放、产业链的开放,旨在采用国际高标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达到全产业链开放,在高质量地“引进来”的同时高水平地“走出去”。

三、南北差距的重要原因是营商环境的差距

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个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作为支配生产活动所必需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等的一种复杂的融合体,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

营商环境对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正面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达到77%、71%和70%;与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活环境指标的正相关度分别达到69%、63%和62%。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0中国城市营商软环境竞争力报告》,2020年中国南方城市的营商软环境均值为0.358,大于北方城市的0.282。可以说,不论是对于促进生产消费的内循环,还是对于稳外资、外贸的外循环,优化营商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城市营商环境的格局

由上两幅图可见,我国营商环境比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南方:北京、上海均位列前两名,其后则以南方城市为主,如深圳、广州、重庆、南京、杭州、成都、武汉、苏州、厦门、长沙等等,还能排在较前位置的北方城市有天津、青岛。

总结我国城市营商环境的格局,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特点:

第一,按地域来看,整体上南比北强、东南比东北强、西南比西北强、北方的南部比北方的北部强。

第二,与行政层级相关,即直辖市比省会强,省会比地级市强,地级市比县级城市强。

第三,“双驱”省份的副中心和省会呈竞争关系,如广州和深圳、厦门和福州、杭州和宁波、南京和苏州、济南和青岛、沈阳和大连等。有的地方副中心和省会相差不多,有的地方则是副中心的营商环境比省会好。

(二)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通过什么机制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是通过吸引优质生产要素,如人才,以及更好地发挥消费、财政、科研创新等的作用。

由上图可见,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优质人才的强大引力场。2015至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深圳最多,其次是广州、杭州、长沙。整体上,南方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下的力气最大。

由上图可见,在城乡人均储蓄方面,北京最高,其后大多都是南方城市,如上海、杭州、广州、宁波、南京、绍兴、深圳、无锡、舟山等。

由上图可见,在财政收入方面,排名较高的多是南方省份,如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四川,北方的山东、河南排名较高更多的是人口大省的原因。

由上图可见,在人均财政收入方面,排名较高的也多是南方省份,如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海南等。

此外,在主要城市财政科技支出方面,最多的也是南方的深圳、上海。

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构建“双循环”

通过上述对良好营商环境各方面的总结,我们应当意识到,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构建“双循环”。

《建议》第16条指出,“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建议》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的高要求。对此,我们要落实竞争中性,打通生产、分配和消费方面的各个“堵点”,促进人才、资金、数据各要素合理流通和高效率聚集,通过创新来弥补供应链不足,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通盘考虑供应链产业链集聚与生产流通等问题,通过营商环境的便利化吸引人才。

“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要求我们必须推动营商环境的便利化。如果营商环境不好,如企业办事不方便、法律制度不健全,交易成本就会增加。营商环境便利化意味着更低的交易成本,因为营商环境的第一位是制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的出台直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求我们畅通国内大循环,把时时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

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多次要求,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先后提出“注重需求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从“改革”到“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供给侧、需求侧两个改革,容易造成主线不明确,我们要明确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二是需求侧主要由消费决定,而消费的变化由市场和社会的许多变量决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问题。

202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同步落地实施,为我国以法治形式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举措。二者以鼓励国际循环、优化营商环境为主旨,既考虑“内循环”,又涉及“外循环”,对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议》第17条指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建议》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的高要求。对此,我们要改变过去主要靠劳动力和市场来吸引资源的形势,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对标国际,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从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实验区以后,我国已经批准了十几个自贸实验区。这些自贸实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走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前列。

优化营商环境是畅通“双循环”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有利于落实更高水平的开放:一是优化营商环境能够加快居民消费品或服务进入我国市场,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促进我国相关企业在竞争中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要;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加快中间产品和重要仪器设备的进口,促进国内产品升级,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达到以进口促进出口、以出口拉动进口的目的;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可以增加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促使海外投资者将产业链供应链移到中国或继续留在中国。

《建议》第24条指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建议》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的高要求。“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应的是营商环境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内涵。其中,便利化是基本要求,法治化体现的是便利化的法律保障需求,国际化体现的是便利化的国际接轨需求;便利化、法治化助力畅通内循环,国际化则与吸引外资相关,助力畅通外循环。

五、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

优化营商环境是对政府的要求,事关全局,所以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涉及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等众多领域,因此更要着眼于整体系统设计,研究要素流动的一般规律,对标国际最新标准、最高水平,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我们要及时推广基层探索方面的好做法,给基层探索预留充足时间;同时要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确保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使便利化的重点从准入向过程和退出推进

目前,我们在营商环境便利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在市场准入方面,开办企业很方便。此后,我们要使便利化的重点从准入向过程和退出推进,如实行科学监管、智慧监管,促进企业退出适当便利化等。

(三)重视各个城市的营商环境特色

国内各个城市的发展阶段、自然环境不一样,所以我们更不能要求营商环境“千城一面”。有的城市侧重创新,如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就要以创新为特色,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和环境,如产学研一体化、产业链创新链相关联、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和转移机构的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相对的,有的地方房价低,有的地方电价低,有的地方信用环境良好,这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予以重视。现在还有一个需要大家重视的问题,就是城市的公共卫生资源,即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公共卫生资源也成为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

(四)重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营商环境的基础环境就是信用环境,包括政府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方面。其中,政府讲诚信,企业有信用、守合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根基,是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步。

(五)对标国际

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优化营商环境,要求我们推进:一是行政层级上的下一级对标上一级,如县级营商环境比照市级营商环境,市级学习省会;二是南北地区上的北方地区城市要学习南方地区城市,如果整个北方地区城市的营商环境追赶上来的话,我们的国内大循环就会通畅很多。

(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

我们要积极、持续地开展营商环境的评价工作,使政府始终对标企业的改革,让企业享受到更优质的管理服务,进一步推进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

总的一句话就是,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使内循环与外循环真正循环起来。

——原载 宣讲家网

作 者 简 介

王大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学、东西方文化和经济行为、经济形势分析、企业竞争等。

供稿:财政学系

美编:山竹

原标题:《北大经院学者 | 王大树: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优化营商环境》

阅读原文

旋转小火锅定制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图纸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终身维护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