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城市的命名有北京,南京,为什么还将日本的首都翻译成东京?
日期:2023-07-25 03:45 | 人气:
日本的东京,翻译个其他名字不更好吗
我看到大多数评论都说到了点子上,就是人家日文就是汉字东京,你让咱们咋翻译?
其实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推敲一下。
就是“南京”“北京”以及“东京”命名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先说南京
南京历代旧称
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看中了中华门长干里一带,(长干里即今天的南京长干巷长干桥长干门雨花路一带。也是李白诗中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提及的长干里。)并在这里建立了城池-越城。越城不大,但是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著名城池
金陵: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南京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就是著名的“金陵”的由来。并有楚子埋金的典故,楚威王在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以镇之” 。(狮子山位于南京西北,海拔77.5米。阅江楼就在狮子山公园内。)
秣陵:秦始皇废弃六国故邑,以削弱颠覆大秦的隐患。废金陵邑,设秣陵县。秣陵-喂马的地方。
建业:公元前211年,孙权在金陵邑故址上利用天然石壁修筑了石头城(即今天的鬼脸城),但孙权当时忙于长江中游的争夺,所以在此处并未久留。而是18年之后,赤壁之战结束后,他迁都于此,创建业城,取“建立帝业”之意。
建邺:司马氏灭三国,建立西晋政权,“建立帝业”的名称不可能再被沿用,被改为“建邺”。
建康:西晋末年,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避名讳,建邺改为“建康”。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均沿用此城。
蒋州: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置蒋州。隋文帝下令将建康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作耕地,以免被人占领继续称帝。这样,建康只剩下小小的石头城作“蒋州”。
归化 白下 上元 升州 江宁:隋唐时屡屡改名。
江宁:公元937年,徐知诰(李昪)代吴,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建康:公元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正式建都,建康府为陪都。
集庆: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下江南及建康府治开省,大德元年,益都新军万户府自宁国移镇建康路。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应天: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集庆之战),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同年,以应天府为南/京城,开封府为北/京城。应天即南京。)
再说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
蓟: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渔阳:秦朝时北京的名字。
涿郡:隋朝时京杭大运河的北端。
范阳:唐朝唐玄宗时安史之乱,安禄山在此起兵。
幽州:五代时北京的名字。
南京:辽时北京的名字。
燕京:又叫中都,金朝的都城。
大都:元朝的都城。
北京:明清都城。
北平:1929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
北京:1949年至今。
最后是东京
江户城
日本江户幕府所在地,日本首都东京旧称,明治维新时也叫千代田城,日本首都从京都迁至江户,因位于京都之东的关东平原而改名东京。
又查了一下,明治维新的时间是1868年1月3日。
综上,从时间上看,南京早于东京早于北京。
突然想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越南首都以前也叫东京。
更神奇的是,日本人把自己的首都叫东京,把越南首都还是叫东京,把现在的北部湾叫做东京湾,有地图为证!
如果越南首都没改名,那么我们中国人会怎么办?纠结……
详情可以参考地图书项目负责人发布的这篇文章:
曹江:日本古地图密码:东京在哪里?
哈哈,日本是汉字国家呀,人家汉字就是东京,我们咋翻译呀?
以前日本的首都在京都,东京以前叫江户,后来有人提议把首都移到江户去,并以“在东边的首都”为意改成东京,1868年的时候就改名成了东京。
其实,日本还有”中国"呢,日本的“中国”是指一个地区,包括了日本的广岛县、山口县、冈山县、岛根县和鸟取县,意为“中间的地区”。
相对应的,这个地区有个银行叫“中国银行”。
这可真不是山寨哈!!
日本也有“东北”呢,就是东日本大地震时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包括了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山行县和秋田县。
日本也有“东北大学”哦,在仙台,世界排名比中国的东北大学要高太多了,是日本的旧帝国七雄之一。鲁迅之前留学日本的仙台医专就是东北大学的前身。如果有人可以从中国的东北大学来到日本的东北大学留学,肯定是一番不一样的体验吧!
如果你细心搜集,日本其实有不少地名都跟中国有重合的,比如日本也有“湖南”。
地名翻译肯定要以实用为准,汉字直接拿来是最方便的,也是最实用的。
这没啥可纠结的。
东京,是“京都东面的京都”的意思。
1868年就有这个名字,不是翻译。
这是明治天皇元年 “江戸ヲ称シテ東京ト為スノ詔書”江户改称东京诏书。
正文是 “朕今萬機ヲ親裁シ億兆ヲ綏撫ス江戸ハ東國第一ノ大鎭四方輻湊ノ地宜シク親臨以テ其政ヲ視ルヘシ因テ自今江戸ヲ稱シテ東京トセン是朕ノ海内一家東西同視スル所以ナリ衆庶此意ヲ體セヨ”
现代文翻译是 “私は、今政治に自ら裁決を下すこととなり、全ての民をいたわっている。江戸は東国で第一の大都市であり、四方から人や物が集まる場所である。当然、私自らその政治をみるべきである。よって、以後江戸を東京と称することとする。これは、私が国の東西を同一視するためである。国民はこの私の意向を心に留めて行動しなさい。”
顺便说一句,大久保利通在当时还提议说我们干脆迁都到大阪去吧。建议的名字也更好听,叫做“浪华迁都”。我是这一派。如果现在日本官方口音是大阪腔,那真是太棒了!就跟听央视主持人说天津腔那么爽。
中国地名委员会《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第十条: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地名,过去或现在用汉字书写的,一般都应沿用,不按音译。如:朝鲜的平壤,日本的东京,越南的河内。原来不是用汉字书写的地名,可按拼音译写。
这问题直接正面撞车,没得洗了。
我认为,翻译不使用汉字的外语时,用音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专用名词做到省脑子的一一对应(如英语London=Lúndūn、法语Chanel=Xiāngnàier等);但是翻译使用汉字的外语(日语、近代及以前的朝鲜语、近代以前的越南语等)时,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书名等)就老老实实地抄汉字,最节约翻译成本和理解成本。不要自作主张去音译或者意译。
地名:仙台Sendai —— 仙台○森代×
人名:安倍晋三Abe Shinzou —— 安倍晋三○阿掰新揍×二崩新走×
官职名:少納言Shonagon —— 少纳言○笑纳贡×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
书名:源氏物語Genjimonogatari —— 源氏物语○跟姬摸呢尬她哩×源家那些事儿×
例外:原文根本没有汉字,或者是外语自制汉字,或者是有固定名词的,可以考虑替换。
人名:絢辻詞Ayatsuji Tsukasa —— 绚十词○啊呀此姬此咖洒×(和制汉字)
作品名:君の名は。Kiminonawa.——你的名字。○(假名以汉字替代)
事实上,日本的人名地名大部分直接看文字,也不会造成显著的理解困难。
以地名为例,列出日本的10个地域名、47个都道府县名(除北海道外,统统去掉都/府/县字)、47个省会(统统去掉市字,下同)、20个政令指定都市、60个中核市(以上都是日本的大中城市);将城市名去重后,还剩85个,这10+47+85=142个地名一共300个字。
其中,
182个在小学必修的2500字之中,一笔都不差。如北海道、京都、名古屋、熊本等等。
31个就算小学没学,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也应该认识(崎字出现8次,阪奈佐各3次,岐阜各2次,敷函幌畿郡枚寝旭媛札各1次)。
11个和常见汉字只差一两笔(戸豊各3次,徳2次、縄姫覇各1次)(其中,至少戸徳姫覇你们应该认识吧,此处应有狗头)
57个是繁体字(島9次、岡8次、東6次、宮5次、賀4次、長4次、橋3次、鳥葉児関2次、須愛沖庫呉陸館馬倉各1次)
12个大部分中国人见到可能卡壳或者读错(浜広潟各2次、茨槻堺栃埼沢各1次)
7个是假名(さいたま、いわき两个城市)
也就是说,中国的小学毕业生,如果除了学过的字以外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以认识上述的六成地名。一般中国人认识七成以上不成问题。剩下的认字认半边、直接读白字也不会造成严重的理解困难。
我们读中国的地名有时候都这样不是吗?(来来,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临(lín)猗县、芮城(chéng)县,读一下?什么,我连拼音都标出来了你还不认识?)
剩下两个さいたま和いわき……不认识算了。
以下原回答:
好主意,建议以后日本的人名地名全部音译,以制造混乱、混淆视听。
人名例:
安倍:阿掰
小池百合子:口一开,有力口
羽生结弦:哈牛,有滋撸
工藤:裤头
服部:哈突利
江户川:爱豆尬娃
地名例:
东京:掏尻
名古屋:拿狗丫
大阪:奥洒咔
札幌:撒泡咯
福冈:福裤哦卡